各家航空公司的飛機餐都不盡相同,作為“本地企業(yè)”,空港食品分公司配送的餐食則追求濃濃的“東北味兒”。為了給外地乘客提供代表深圳的特色美食,他們除了“一般的”飛機餐,還會做特色菜品。
每年3月和10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日,航班時刻表會隨季節(jié)更換,航空餐也要隨之變更配送時間和菜譜。每一次新航季到來前,他們都會研發(fā)一批新的菜品,并形成一本新《菜譜》,發(fā)放給各航空公司,每次都有近百套套餐供航空公司選擇。記者了解到,之前廈門航空、四川航空、山東航空、國航的經(jīng)濟餐正餐就曾提供小雞燉蘑菇、酸菜水餃等。
同時,航空公司也可以就自己想提供給乘客的餐食種類向食品公司提出要求,比如前一陣某航空公司就要求配送西餐,空港食品公司隨即研發(fā)了西餐菜譜,內容包括蛋撻、比薩餅、海鮮餅、牛排等。新的菜譜研發(fā)后,其他航空公司也可以為旅客定制西餐做航空餐。訂餐的主動權掌握在航空公司手中,乘客吃什么都是由航空公司提前定制好的,乘客唯一可以提的要求就是“素食”或“清真”。一般的航空公司都會在飛機上提前準備幾套這類餐食。
空港食品分公司餐飲部經(jīng)理告訴記者,總體來說,夏季是茄子、豆角,冬季白菜唱主角,開春大頭菜、西葫蘆成重頭戲。
航空餐究竟啥味? 光點心就有70多種
6月4日早9時,記者來到空港食品公司,一輛為早航班配送航空餐的特種車輛已經(jīng)整裝完畢。10分鐘車程外的停機坪上,依次停放著準備起飛的客機。這輛航空配餐車要確保在飛機起飛前半小時將餐食送達。
為了一探航空餐的究竟,記者首先走進空港食品分公司一層的冷餐配餐區(qū)。進入配餐區(qū)前,記者先是被全副武裝:洗手消毒,穿上白大褂,戴上衛(wèi)生帽、手套、鞋套,再通過不銹鋼風淋室,吹掉身上可能殘留的灰塵和毛發(fā)。
過了這道門,呈現(xiàn)在記者眼前的是幾個分裝組正在有序分裝各種冷餐。桌上擺的內容出乎記者意料:有法式咸味面包、奶油曲奇餅干、蔓越莓慕斯……光點心就有70多種。還有熱狗、金槍魚漢堡等主食和各色水果。
在地下一層的熱餐配餐區(qū),法式牛扒、紅燒雞塊、蠔油牛柳……一應俱全。
多數(shù)乘客覺得在飛機上吃什么都難吃,在地面上品嘗這些美味感受如何呢?記者試吃了一下,這些餐食不但賣相不錯,口味也是“出乎意料地好吃”。面點麥香濃郁,果醬甜而不膩,鯛魚口感細滑,干炸魷魚寶也外焦里嫩,配菜使用的水果椒脆甜爽口,就連航空餐里最讓人“痛恨”、時常黏成一團的茄丁面也是根根分明、筋道入味。
上了天咋就變味? 二次加熱和“機艙效應”
為什么記者試吃的“好吃的航空餐”上了天就不是那個味兒了?王政宏告訴記者,航空餐在地面制作完成后,需要在0℃到4℃保鮮。乘客吃到的大部分熱乎航空餐,都是在機艙烤箱內二次加熱的。如果是肉段類食品,地面廚師則要將炸制好的肉段和菜汁分開,在飛機上由空服人員采用澆汁的方法二次加工。青菜類則是在地面熗成九分熟,再在飛機上加熱,以防綠菜變黃。
“熱過的飯菜和剛做出來的口感肯定不一樣”,王政宏說。另外,除了二次加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航空餐口感外,高空飛行引起的味覺遲鈍也是“航空餐難吃”的原因之一。
調查顯示,根據(jù)2010年由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的研究,在高海拔地區(qū),我們對咸味和甜味的感知敏感度下降了大約30%。
精工細作 航空餐食講究多
雖然好多的旅客認為航空餐“難吃”,但其實,它的講究特別多。
航空餐對一些食物下達了明確的“禁令”:豆類食物是不能入選飛機餐的:一些貝殼類的食物也同樣被禁止;排骨和帶刺的魚類要想加入航空餐,要去骨去刺,因此,馬哈魚、鯛魚等少刺的魚類成為航空餐的首選;蔥、姜、蒜等食材也被嚴格禁止。
在水果分餐區(qū),記者沒見到蘋果、梨這些容易氧化的水果。而為了給橙子切出好看的形狀,整只水果只有中間部分被選取,邊角則被“無情”棄用。
部門副經(jīng)理張軍說,為了引起乘客的食欲,航空餐包裝盒也采用綠色和黃色的鮮明色彩。點心餐要用紙質盒包裝,有水分的菜品用鋁箔盒包裝。
除了個別菜品要做冷凍處理,一份保鮮4小時的航空餐,從選材到制作再到裝盤一般要耗費近20個小時。
|